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审议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受国务院委托,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报告金融工作情况。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金融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发展,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融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报告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具体成果。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总闸门,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匹配,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金融业总资产超过400万亿元,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融资持续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全球领先,普惠小微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数字金融服务走在世界前列。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接近30万亿元。
金融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金融基础性制度建设持续加强,推动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规章百余部。
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7年至2021年,主动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超过12万亿元,精准处置“明天系”“安邦系”、海航集团、方正集团等大型集团风险,平稳化解一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金融风险整体收敛。
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2022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环境,金融系统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应对,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
报告介绍,在货币政策执行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2022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货币政策调控,在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同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月至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同时,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精准设计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截至2022年9月末,各类工具余额总计5.55万亿元。
疫情发生以来,先后发布实施强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30条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恢复发展23条举措,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保供稳价,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和经济恢复发展。
2022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2022年1月至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265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4791亿元,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居全球首位。
在保持融资总量合理充裕的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
金融系统还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授信户数超过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
在金融业运行方面,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总体稳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截至2022年6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07.42万亿元,保持合理增长。
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
谈及下一步工作重点,易纲表示,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本源,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要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发挥保险资金优势。要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推动完善贷款担保、尽职免责、不良核销、资本占用等配套机制。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强化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要强化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在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动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征信通”建设,依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