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新闻

为了碧水蓝天

——安徽省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环保十年不辍

铜陵市人大常委会  王天护 刘明辉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05月13日 14:23

    2007年11月28日,蒙蒙细雨笼罩着长江南岸的中国青铜故里——铜陵。这一天,众多中央媒体云集铜陵,见证曾为新中国生产了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但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关闭。11∶38,两座象征着新中国铜冶炼史的高大烟囱经过爆破轰然倒塌。

    2010年3月22日,我们看到,在关闭的第一冶炼厂原址上,一座崭新的利用铜冶炼废渣提炼金、银、铜等稀贵金属的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其中铜冶炼废弃物阳极泥综合利用项目已一次试车成功,可年产黄金12吨,白银350吨,昔日的污染物变成了宝。

在铜陵市政府网站“铜都论坛”上,网民留下这样的感言:“正是因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不懈监督,才使铜陵人用壮士断腕的精神,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痛下决心’这个词用得好啊”

铜陵的铜采冶历史源于商周,盛于汉唐,三千年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更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基地,粗放的资源型采冶和单一的产业布局导致铜陵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救救我们的环境”,已成为铜陵人抹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我国开展了以“一控双达标”为核心内容的“零点行动”,铜陵市人大常委会顺势而动,立即抓住这一机遇,迅速部署并开展了首次“铜都环保世纪行”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市民们最关心的大气污染防治。

“当时铜陵的空气质量非常恶劣,二氧化硫的浓度成倍超过国家标准,老百姓有意见啊。人大当时决定开展‘铜都环保世纪行’活动并确定主攻大气污染防治,就是顺应民意啊。”铜陵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元兴回忆说。

那一年,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门力量,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全市的大气污染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摸排,在精心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铜陵的污染主要是由结构性污染和布局性污染造成的。在结构性污染方面,铜陵长期依赖单一的铜采冶产业,造成了矿山资源逐渐枯竭,二氧化硫无序排放;在布局性污染方面,铜陵的冶炼企业多布置在长江岸线,有些甚至在主城区内。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政府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走多元化经济发展之路;调整企业布局,痛下决心对工艺落后的污染企业实施关(闭)、停(产)、限(排)、迁(移)”等建议。“自此以后,市人大常委会踏上了长达十年的监督治污之路。”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兆玉如此感慨。

治理污染, 关停限迁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时任铜陵市委书记的陈松林坚定地说,“我们有困难,但我们并没有畏难。还百姓蔚蓝的天空,还计较什么代价吗?市人大常委会‘痛下决心’这个词用得好啊。”

铜陵有色金昌冶炼厂是铜陵烟气污染的大户,对其主工艺流程实施改造是铜陵人治理烟气污染打的第一个战役。2004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强力推动下,治理工程上马了。“这项工程需要投资8个多亿,资金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没有退路,我们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全市人民作过承诺:不打赢这个战役,我们就只有倒下。”金昌冶炼厂党委书记潘洪斌称这个战役是“背水一战”。

在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流程改造的两年中,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先后10多次组织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前往调研或视察,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工程改造结束后,金昌冶炼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当高大的烟囱不再看到硫磺烟气的时候,附近曾经饱受二氧化硫之苦的居民自发燃放烟花爆竹表示庆贺。现在,金昌冶炼厂的全硫回收率达到了97%,整个厂区绿草茵茵,花香阵阵,成了铜陵市冶炼行业清洁生产的示范工厂。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铜钢公司和亚星焦化逐渐成了城中工厂,对这两个高能耗、高污染的工厂实施关停,并使用新工艺进行异地重建已迫在眉睫。铜陵市人大常委会从2001年开始,对此进行了长达7年的持续监督,先后就实施关停、异地重建、资金筹措、资产重组等提出了近20条建议,被市政府广为吸收和采纳,有力地促进了这对姊妹工厂的顺利关闭和异地重建,采用新工艺重建后的铜钢公司和亚星焦化都融入了铜陵市循环经济圈。

在铜陵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环保工作的十年中,铜陵投入巨资打造环境,先后关闭了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淘汰了一批工艺落后的企业,上马了一批环境整治工程,成为了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市,铜陵有色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当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矛盾的时候,我们要什么?”

2009年6月,铜陵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唐世定在为第十届“铜都环保世纪行”壮行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环境和经济发展总是有矛盾的,有些矛盾通过努力可以化解,有些矛盾却难以化解,在这个时候,我们要什么?”

对于这个问号,无私无畏的铜陵人再次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作出了圆满的回答。

在铜陵市人大常委会的强力监督下,以2007年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关闭为代表,铜陵拉开了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的大幕。随着第一冶炼厂两座经历了56年风雨的高大烟囱的轰然倒塌,铜陵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小水泥的关闭工作,爆破拆除了14家企业的18条立窑、3条旋窑生产线,淘汰水泥落后产能260万吨,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工业产值100多亿元;关闭了100立方米小高炉3座,拆除了中心城区燃煤锅炉75台,淘汰了66-4型和JN-91型焦炉各一座;淘汰关闭了铜陵电厂12.5KV机组2台,封闭小煤矿17户以及近百个“十五小”企业……“这些落后产能的关闭,至少使我市每年减少300亿元的工业产值,近10亿元的财政收入。这对于一个只有73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损失是可想而知的。”铜陵市财政局局长姚新生扼腕感叹。

在去年初召开的铜陵市人代会上,市政府向全体代表再次郑重承诺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为了兑现这一承诺,市政府出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制定了《铜陵市2009-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在这2012年前再淘汰关闭47户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其中计划去年内关闭的27户企业当年已全部关闭。

“保护环境就意味着要有一定的牺牲,而选择牺牲是需要勇气和气魄的。铜陵人这种壮士断腕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是环保专家季昆森老先生2008年来铜考察循环经济时,对铜陵人的评价。

铜陵市人大代表、私营企业主李根林为季老的评价做了最好的注脚。上世纪末,李根林个人出资200多万元买断了一家水泥厂的两条立窑生产线,此后又投入巨资新建了两条立窑生产线。在这次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他的4条立窑都列入了关闭名单,有关部门在和他协商时,他没有提出半句额外的要求,坚决地执行了市政府的决定。关闭的那天,当熊熊炉火渐渐熄灭的时候,这个坚强的汉子悄悄落泪了。旋即,他擦干眼泪对妻子说:“好环境是留给我们孩子的。我们可以重新来过。”

“既要重视对落后产能的关闭,更要重视企业关闭后的升级和再生。”这是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对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一条重要建议。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一冶炼厂在关闭后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浴火中重生的。稀贵金属公司经理张源告诉我们:“工厂关闭后,每年要损失近15亿元的销售收入。是有点心痛。”现在,在原第一冶炼厂的旧址上新建了稀贵金属公司,通过对铜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一期工程为利用废渣100万吨,产出铜精砂2.8万吨,回收金12吨,银350吨,精硒140吨,铜5600吨,相当于一座中型矿山的产量。远期处理量为200万吨。”看得出,张源对他的企业充满信心。

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十年不懈的环保监督,持续改善了铜陵的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SO2排放量由2000年的8.2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4.07万吨,COD排放的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52天。

“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省辖市的铜陵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70%,农村人口不足30万。然而就在这30万农村人口中,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却达到了13.11万,占43.7%。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应同在2006年“铜都环保世纪行”动员会上如是说。

自2006年以来,铜陵市人大常委会就把“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作为环保监督工作的重点,多次听取市政府相关部门专题报告,组织代表分头深入到偏远和有污染源的乡镇调查研究,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2007年,铜陵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将分期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列入了为民办实事之一,当年就做出了规划,计划从2007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全部解决农民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

铜陵县胥坝乡是个有两万多人口的江心洲,四面环水,饮用水的供水点不仅分散而且取水口水源所在的夹江经常被污染,向村民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就成了当年规划的重中之重。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将夹江的取水口移到长江主航道,并重新改造原有的自来水厂。

铜陵县政府在落实市政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分块承担、多方融资”的建议,解决了整个工程所需要的400多万元投资。胥坝乡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胥坝乡是个财力薄弱的乡,但是在这次改水中,乡政府却毫不吝啬地倾其所有可用财力,就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饮用水环境。我们在胥坝乡群心村采访时,年过古稀的陈老太一面用清冽的自来水为我们洗水果,一面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夸赞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铜陵县顺安地区有7000多村民常年饮用由当地厂矿转供的地下水,“由于矿山长年井下开采,导致地下水体被严重污染,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原铜陵市人大代表、顺安镇人大主席团主席王先考以及他所在的代表小组,为解决这个地区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已经奔波了两年了。王先考卸下市人大代表职务后,新一届市人大代表、顺安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闻风接过了这副担子,继续为“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而大声疾呼。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回报,2007年底,市政府在胥坝乡的自来水改造初战告捷后,立即转战顺安饮用水工程,更让闻风代表惊喜不已的是,市政府进一步修改了原有的就地改造方案,决定将城市饮用水管网延伸至顺安镇,一次性解决这一地区21000多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并为下一步将城市管网向更远的东联乡和金桥工业园区延伸埋下了伏笔。事后闻风代表才知道,促使市政府作出这一修改的动因,是市人大常委会在审查其农村改水方案时,及时提出了“城乡统筹兼顾,因时因地因势利导,避免重复浪费”的建议。市政府副市长吴桂和这样解释顺安供水工程:“延伸城市供水管网虽比原地改造多投入近1000万元,但值得,它不仅避免了将来重复建设的浪费,而且其远景为这一广大地区的5万多农村人口提供城市自来水打下了基础。”

现在,吴副市长描绘的远景已经实现,市政府在顺安管网的基础上,在建国60周年前完成了向有近3万人口的东联乡的延伸,铜陵市农村彻底告别了饮用水不安全的历史。“这比省政府提出的从2007年起,用5年时间完成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提前两年实现。”铜陵市水务局局长查日华对铜陵的农村改水工程非常自豪,他进一步补充说,“三年来,我市共投入农村改水资金5437万元,虽然投资巨大,但改善了农村民生,收获的是民心。”

编 辑: 向航
责 编: 沈掌荣

相关文章